暂未开通
卒中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卒中中心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隶属于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是中国首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培训基地和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是国家脑防委在国内依托的核心卒中中心之一。

(一)卒中中心建设历程

河南省人民医院承担着上亿人口脑卒中防治任务,医院历来十分重视脑卒中防治学科的建设。卒中中心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和“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三个阶段

1.脑血管病诊疗中心

省医脑卒中治疗中心建设始于2007年,由介入科联合急诊科和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成立了“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诊疗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卒中防治学科的建设,但各科室仍是松散的联合状态。

2.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2012年,河南省人民医院抽调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脑血管病专家加入河南省介入治疗中心的神经介入专业组组成了脑血管病中心。本阶段以“另起炉灶”式的发展模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初步的、部分的、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融合,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新型学科发展模式。同年,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并于2015年成为了国家卫计委评定首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3.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

“另起炉灶”式的发展模式在卒中中心发展初期可以规避许多发展困境和阻碍,然而受限于学科规模、人员力量等,难以取得全面、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为此,2016年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了融合神经介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的院中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并打破科室壁垒,以疾病为核心进行深度的亚专科划分,成立了27个亚专科及高级卒中中心。学科纵深融合、亚专业细化的组织架构模式,在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第一次真正的成为了现实。

(二)卒中中心建设特色

1.学科建设:纵深融合和亚专业细化

原有学科多以治疗方法进行划分,常常出现同一种疾病在数个科室进行治疗的情况。在日常的疾病诊疗中,这种模式的劣势并不明显,但当面对瞬息万变的脑血管病,尤其是急性脑卒中时就捉襟见肘了,往往难以保障患者诊疗方案的最优化。

有鉴于此,省医进行了深度的学科融合,打破了原脑血管病相关科室界限,成立“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并以病种为中心进行亚专科设置。单一专科单病专治,专科内的多学科专家可据患者病情给予保守、血管内、外科和复合手术等多种治疗措施推荐,省略了会诊、讨论、转科等环节,实现了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和治疗的科学化。与此同时,以疾病为中心的亚专科建设模式,有利于人才队伍紧跟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将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临床。

河南省人民医院通过“破而后立”完成了脑卒中相关科室的纵深融合和亚专科细化。该发展模式与现阶段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无论是对卒中中心整体实力的发展,还是团队成员专业素养的提高,以及患者个人治疗获益的最大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2.卒中急救:地空救援和网络一体化

河南省人口过亿,尽管目前全省已有近22家医院成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但仍有部分边远地区和危重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救治。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16年起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逐渐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地空一体化的卒中急救网络。其包括地空救援体系建设和网络信息化建设。

(1)地空救援体系建设

航空救援作为中远距离急救最快捷的方式,在急性脑卒的救治中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尤其是河南省西部多为山地,公路及铁路运输不便,急诊救援需求更为迫切。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15年开始着手航空救援的调研和筹备,于2016年初步建立航空救援团队,在河南省18市、108县的128家医院设立停机坪,打造了河南省航空救援网络。使航空救援已成为常态化救援模式。

地面救援方面,河南省人民医院于2017年5月21日引进亚洲第一台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MSU),于2017年中国脑卒中大会上举行交接仪式,8月1日执行了第一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院前静脉溶栓急救任务,创造了接诊至溶栓7分钟的纪录,目前已完成中国第一批应用MSU静脉溶栓的病例。分阶段在农业县区、郑州市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使用,MSU避免了院内延误,将治疗节点提前至院外,实现了DNT零时间,是颠覆性的巨大变革,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相关探索不仅证实了MSU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也为后续国内其他中心的MSU的采购和使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省医尚配给集高速CT、高场强MRI和双C臂DSA于一体的一站式多模态卒中救治平台,这是院内的超级绿色通道,使“卒中零距离,诊疗一站式”的最理想的卒中急救模型在中国成为了现实。

(2)网络及信息化建设

航空救援、MSU和一站式多模态卒中救治平台等设备使河南省人民医院“利器在手”,而“利器”的指挥棒则是同期建立起的庞大缜密的复合医疗协作网络。该网络可由其载体和架构大致分为两层。

首先是以各医院脑卒中相关科室人员为载体的全省脑卒中治疗网络。其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实现。第一种方式是建立卒中分中心。对于距离河南人民医院距离相关较远,难以常规转诊或开展急救工作的地市级医院,以建设分中心的形式,开展异地查房、远程会诊等工作,提高各分中心脑卒中诊疗水平,及时甄别急危重症患者和有航空救援需求的患者。截止目前,河南省人民医院已建立地级市卒中分中心3个,县级分中心23个。第二种方法是在郑州周边建立区域性卒中诊疗网,主要纳入郑州6区5市1县及个别近郊县市,与郑州市急救中心展开深度合作,建立泛郑州地区脑卒中急救网络体系。2018年,河南省人民医院联合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以区域性卒中诊疗网络为蓝本发布郑州市卒中地图,实现了中心和分中心的合作与共赢。本层是复合医疗协作网络的基础,是一体化网络中建立难度最大,也是脑卒中医疗行为执行中最为关键的一层。

其次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建立的“互联智慧医疗系统”以及“神州卒中云”等。其通过半开放式网络结构承载数据交流和资源调配的任务,实现上述各分中心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一系列远程医疗行为的常态化,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依靠强大的互联网建立起的互联智慧医疗系统,拥有了高效性、实时性、低成本和统筹协调等无与伦比的优势,为一体化的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卒中中心建设成绩

学科纵深融合的组织架构和空地网络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为河南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人才方面,于2018年全职引进世界顶级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方向专家,赫尔辛基大学神经外科医学中心Juha Antero Hernesniemi博士及其团队,成立Juha国际神经外科中心,至今已召开国际神经外科会议及培训班3次,吸引世界各地的神经外科专家学者到访超过200人次;中心主任李天晓教授现为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也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脑防委出血/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慢性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等填补多项国际或国内空白。SCI论文数量、科研立项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方面年度同比增长均超过20%。

(四)卒中中心建设展望

在未来的建设中,河南省人民医院主要提出了4个基本措施:1)建立标准规范体系,提升卒中医疗服务质量;2)构建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3)夯实分级诊疗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协同;4)积累大数据库中心,完善卒中患者诊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将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切实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脑血管病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简介

院前身是中华基督教内地会1904年创办的开封“福音医院”,1950年更名为“河南省人民医院”,1955年随省政府迁址郑州,1993年获批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增名“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被确定为“部省共建”医院,2016年与河南大学合作共建河南大学医学院,2017年一次跨越55个位次,跻身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100强,2018年增挂“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在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成为郑州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含培育)24个;院士工作站 10 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培训中心17个,省级质控、诊疗与研究中心 42 个;拥有高级职称专家1032人,博士 478人,硕士 1920人;有特聘院士 10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国管、省管专家72人。

近年来,医院围绕“人才、学科、互联智慧健康服务”工作主线,坚持“多区多院规模适度、重点学科特色突出、内涵发展文化引领、互联智慧健康服务”发展战略,全力构建以多区多院为实体、以互联智慧健康服务为全域功能的医疗健康服务系统。全面引入“阜外”技术品牌,建成投用了华中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成功开展心脏移植、“人工心脏”、超声引导下胎儿心脏介入术、可吸收支架、可吸收封堵器等国内外前沿技术2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重大课题5项。2018年12月16日顺利通过三甲评审,2019年5月15日成为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平原医院奠基开工;省直一院、二院一体化管理迈出实质性步伐;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生殖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发展态势良好;河南省国际医疗中心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互联智慧药房相继建成投用;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正式启动上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资源共享,开放共用,科研能力持续提升。

医院病人服务量全国排名第七,全国省人民医院序列排名第一,四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是河南省卫生系统唯一。三次蝉联国家卫生健康委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示范医院等4项大奖。“医疗健康服系统模型构建”等3个项目荣获亚洲医院管理奖,河南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第一,被评为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医院。

先后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五级医院、HIMSS(住院)六级测评、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构建以“尊重、慈爱、关怀、共情”为核心价值的改善患者体验服务体系,“我是省医人,我愿为您服务”深入人心,融入行动。以“七个省医”建设为抓手,注重文化传承,孕育发展文脉,塑造文化品牌;抓文明创建、促共建共享,软实力成为硬品牌。

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

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于 2011 年 6 月 20 日由河南省卫生厅批复组建。2016 年 11 月 19 日,依托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并正式启动。作为河南省人民医院院中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全面整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电生理、神经康复、影像科、急诊科等多个学科的临床诊疗资源,构建了强大的医疗团队,实现了多学科合作的无缝对接,成为集医疗、教育、科研为一体的脑血管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综合诊疗创新平台。在院党委领导下,脑血管病医院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建高质量推进医院发展高质量,以奋进的姿态和严实的作风,为省医更加出彩贡献脑院力量。脑血管病医院党总支下设7个党支部,建立了16个党小组,现有154名党员。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多区多院规模适度、重点学科特色突出、内涵建设引领、互联智慧健康服务”的发展大格局下,脑血管病医院秉承着“专业优化细分、交叉融合到位”的发展战略,实现了27个亚专业学科内外兼容、医研融合、主辅衔接的学科整合,真正实现了脑血管疾病的“一站式”诊疗服务。

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新乡医学院博硕培养点。拥有神经内科国家级重点专科、急诊医学科国家级重点专科、神经外科省级重点专科、介入治疗省级重点专科和Juha国际神经外科中心。成立以来医院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从国内外引进知名专家团队提升了学术实力、诊疗能力和科研能力。医院现有工作人员479人,正高职称37人,副高职称40人,博士49人,博士后3人,硕士1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管优秀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6人。设有27个亚专科,46个亚专科组。开放床位625张,2018年门急诊量166271人次, 出院病人220002人次。 年手术量1.5万人次, 其中三四级手术比例达80%。

2018年7月1日,享有国际声誉的殿堂级显微神经外科专家尤哈教授,正式入职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Juha国际神经外科中心”,这一中原地区医疗国际合作领域的大胆创新,不仅让尤哈教授的定期、常态化坐诊,惠及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脑血管病患者,也让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有了更广阔的国际化临床、教学、科研新平台。

2019年8月30日,全国首个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在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脑卒中救治的DPT(卒中患者入院到实施介入治疗)时间,从以往的70分钟左右缩短至25分钟以内。这是继2017年,医院启用全国首部移动卒中单元、开创了DNT(卒中患者到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零”时代的记录后,再次刷新脑卒中急救的“中国速度”。院内的脑卒中绿色通道,依托快速、高效的“空地互联网一体化”紧急救援网络,已经实现全省全覆盖,畅通无阻、直通基层/社区的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成为护佑中原脑卒中患者的生命保障。建立河南省卒中平台和网络,成立国内第一家脑卒中专科联盟,联盟医院达两百家。

近年来,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团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探索不断向前:神经免疫与感染疾病专科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明确诊断猪伪狂犬病毒脑炎,成功诊断国际上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线粒体膜相关变形并一家系,建立了省内首家脑脊液生物样本库,开展颅内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宏基因组基因测序,在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方面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省内率先开展AQP4抗体测定。运动障碍与神经肌肉专科建立神经肌肉病分子病理诊断平台,为河南省神经肌肉病分子病理医学重点实验室独家单位、全国神经肌肉病学组委员及国家神经肌肉病理诊断资质单位,初步建立了帕金森病的生物样本库。与影像中心、功能神经外科合作开展了大陆地区首例帕金森病震颤的“磁波刀”治疗,河南省首例原发性震颤的“磁波刀”治疗!在豫南地区成立首个DBS程控中心及河南省人民医院郁金香之家,畅通医患沟通的桥梁。发作性疾病与睡眠障碍病专科建有多导视频脑电监测室,神经科睡眠实验室。开展多导睡眠监测,开展结合腕表及多导睡眠监测技术

,建立发作性睡病等患者血生化、CSF、电生理及神经影像数据库,开展发作性疾病包括各种类型的癫痫等疾病的脑电监测及危重病人的脑功能监测。垂体瘤(鞍区病变)亚专科在省内率先开展“双人四手”技术内镜下鞍区病变切除术,

并在省内首例开展脑颜面血管瘤病合并癫痫的颅内病变手术,小儿神经外科开展“颅缝早闭外科治疗”、“内镜下侧脑室肿瘤切除术”,省内领先,脊髓脊柱亚专科省内率先开展复杂寰枢畸形固定手术,对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颅底及脑干亚专科完成国内首例、全球第三例海绵窦内动脉瘤夹闭术等,省内首次提出“双镜联合治疗听神经瘤”理念。功能神经外科省内率先开展面肌痉挛及

三叉神经痛的规范治疗,为省内唯一术后程控中心,为省内首家开展迷走神经刺激术的单位,脑胶质瘤亚专科率先在省内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实现脑肿瘤精准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复合手术神经外科在复杂脑血管疾病治疗和颈动脉慢闭再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脑动脉瘤亚专科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复杂动脉瘤的血流导向手术治疗和多中心临床研究,填补了我省乃至我国多项技术领域空白。颅内血管畸形专科在国内率先实施的“静脉入路”手术,成为业内标杆。烟雾病专科2015年在省内首次开展“应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同年开展了“联合应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复杂肿瘤”,2017年在省内首次应用美兰造影剂开展复合手术室下“脊髓动静脉瘘夹闭术+脊髓血管造影术”,2018年在省内首次应用外周大血管(桡动脉)行“颅内大主干血管置换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2018年以来多次应用外周大血管(桡动脉、大隐静脉)行“颅内高流量搭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李天晓教授作为首席专家领导了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自然转归与干预治疗研究”和多项全国神经介入多中心研究和专利转化研究。张杰文教授、马建军教授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攻关课题。

伴随着科技创新、人才蓄力、资源整合的逐步到位,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全面提高了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水平。连续成功举办多届Juha神经外科大师培训班,少林国际神经外科大会及中原脑血管病论坛等多个区域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会议。

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拥有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河南省临床重点学科,是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及秘书长单位,国家卫健委脑防办首批设立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承担每年2万人次的高危人群筛查工作。首批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15家高级卒中中心和7家高级卒中中心培训基地单位之一,下设的医疗质量安全部、科研与学科建设部、综合保障部等职能部门,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提高脑血管病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如今,全体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人,正在践行“一切为了患者”的初心和使命,借力信息高速公路、促进跨区域合作交流、提升省脑血管病医院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为中原乃至周边省份的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的诊疗服务。